极客数码,专为Geeker推荐好玩的极客数码产品、创意数码产品

Olympus PEN F:日常的故事,我们缓缓说

2016-05-13 14:30 浏览: 1140190 views 我要评论(0 条) 字号:

用了 Olympus,用了 M43 系统这么久,照理讲应该已经毫无激情,没想到还是入手这台相机,PEN F 这样用着用着,居然也过了将近两个月了。

慢慢的,也有一些题材可以分享,现在能写文的时间不多,就用一些短篇来写些关于 PEN F 日常的故事吧。

一、Vintage 复古

这台相机给人的第一印象,我想会是复古,也会是精致。

我无意重提关于老 PEN F 系统的太多故事,但也许可以借着这台新生相机,重新体会当时 Olympus 的理念。

1959 年日本的相机厂纷纷推出 SLR 单眼相机,我们熟知的 Canon、Nikon 都是在这时候推出单眼相机的,而 Olympus 这时候则是推出半格相机 PEN。

轻便的半格相机 PEN,在画质上还有价格上都非常好,自然在市场上反应相当好,当时的总设计师米谷美久也设计了以半格为基础的系统相机 PEN F,接着在 1963 年上市。

底片时代 PEN F 是这世界上,第一个半格 SLR,由于现在已迈入数字时代,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也是唯一的半格 SLR 系统。



当年的 PEN F 系统,半格片幅上大致上比目前的 APS-C 大一点点,所以镜头转换焦长需要 x1.4。

镜头系统也非常齐全,多达 18 颗,简单说来,PEN F 就是一个轻便却又几乎具备看待世界一切所需的视角。

觉得熟悉吗?

是阿,这就像是数字时代的 M43 系统。



M43 时期的第一台相机是 E-P1,当时 Olympus 便以「Digital PEN」来称呼它,面对 APS-C 与 135 片幅的相机来说,Olympus 的 M43 系统确实相对来说是比较轻便。

虽然后来推出以 OM 系统作为外观设计,并且防滴防尘的 OM-D 系列,但老实说,我还是觉得所谓的 Digital PEN 比较接近 4/3 吋这个片幅的设计。



OM 系列毕竟是 135 片幅的相机,难免多少有种装错身的感觉。

那时候我也入手了这台 E-M5,当时的 E-P 系列观景窗需要外接,所以少了些一体性,所以我喜欢 E-M5 的内建观景窗,也挺喜欢防滴防尘的可靠度。

E-M5 自然还是有着体积便携的好处,均衡的战力搭配好看的外观,也不愧是无反光镜里面的一台铭机。



四年以后,我又买了 PEN F。转眼间好几年就这么过了。

这是一台具备复古元素的相机,一眼,只要一眼就打中我。



新的 PEN F 我觉得做了很多努力,比起 E-M5 银漆的质感来说,我觉得更好些,涂层厚度上感觉也稍微厚一点。

甚至在机身背后的 LCD,里层也上了蒙皮,如果你惯用观景窗,这样的设计可以让你在 LCD 往内收合时更减少这台复古的相机出现 LCD 的数字感。



PEN F 是一台很简单的相机,按钮不算多,精华真要说,大概都在机顶了。

电源开关、模式转盘、曝光补偿钮、快门的质感与阻尼都很不错,除了脸(外观)好看,拿在手上拨弄,也是很愉快的。

这几个月我常这么对朋友说,这是一台需要拿在手上的相机,很多想法跟疑问在操作时就会有答案。



好一阵子以前,我说过一个关于 E-M5 的,說不完的故事

那么现在,我可以继续说着关于 PEN F,关于我日常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请让我轻轻的道来,缓缓的说,或许不长,却是反璞归真的日常。



二、Quiz 快问快答



为什么重回 PEN F 怀抱?

外型,当然是外型啦,还有别的理由吗?



既然喜欢外型,PEN F到底是怎么个吸引你?

五十多年前的半格机 PEN F,经典的外型自然是吸引我的最大点,但我更觉得这是一台需要上手或者是亲眼看看的相机。

外型除外,漆料、机顶转轮的质感、蒙皮等等,我觉得都经过设计师与制作厂之间仔细的考虑,外观之外,是一台拿在手上会喜欢,想拿去拍照的相机。



说到外观,以前的OM-D与现在PENF有什么想法?

E-M5 是我上一台相机,当时候也是外型打中了我,后来我一直找不到理由更往上升级。

我比较喜欢没有军舰部的相机,收纳上比较好携带,但我也偏爱电子观景窗跟防水防尘,E-M5 也不是真的大到哪里去,加上是第一台五轴防手振的相机,所以当时候选了 E-M5。

我曾经想过 E-M1,但它除了军舰部是 OM 的外观以外,功能性的设计让它长的像 E620,混搭的形式我不太能接受,所以后来没买而买了 SONY A7。

PEN F 的话,我想就是个内建 EVF,而有我喜欢的砖块外型(没有军舰部的平整机顶)



PEN F有些什麼摄影功能?

艺术滤镜、Live Composite、LiveBulb/Time、4K 缩时影片、HDR、梯形校正、5000 万高画素合成模式。

总之,大致上跟 E-M5 MK2 有的额外功能差不多。



最印象深刻或喜欢的功能或者特征是?

很多人不喜欢的前面Art转盘,我超爱的阿!看到蛮多人想要这个转盘可以自定义成别的功能,拜托不要好吗?!

这几个转盘具备了更细致的调整,换个方式讲,只要你肯花时间找出自己喜欢什么风格,然后经过调整,理论上可以得到非常多的风格。

这非常有乐趣,也让每个用 PEN F 的用户除了快捷按钮设定以外,还能更有一些自己的东西。

然后刚刚有说过了,我喜欢有 EVF 的相机。PEN F 的 EVF 也很棒,我稍微比对过,EVF 跟计算机上的颜色比 LCD 相近,放大率碍于体积是小了点,但精致度跟更新都很不错。



对新的感光组件印象如何?

很意外的不错,我原本还以为变不出新把戏了。

前一阵子用过Panasonic Lumix GX8,根据国外消息看起来用的是同一颗Sony的感光组件,当时印象其实还不错。但是Olympus看起来调整的功力更好一些,整体颜色、宽容度跟高ISO,我觉得有比以往机种好。



别人都4、5千万画素在上太空了,M43现在怎么还在2千万杀猪公?

135 片幅大小约为 4/3 吋感光组件的 4 倍。简单说来,2000 万画素的 4/3 吋感光组件,相当于 135 全片幅的 8000 万。

这样的像素密度,早已比 4、5 千万画素的 135 全片幅高了,我个人推测这也是 M43 系统前几年一直都停留在 1600 万画素的原因。

也或许是这样的限制,让 Olympus 另辟蹊径,改用移动感光组件的高画素模式来因应高画素高解像力时代,要是能早点手持完成拍摄那就好了。



PEN F你不觉得贵吗?

从 2016 年 1 月 27 号发表起,这是我被问的第七千九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一十八次。

我的答案是,我觉得还好,因为我觉得值这个价。

值的原因不是因为看规格表得出的结论,也不是跟其他片幅相机得出的结论。单纯就是我觉得值这个价,因为细节跟质感、外型,还有更好的五轴防手振,有电子观景窗。

三年以前 E-P5 大概卖 1000 美金左右,加上外接观景窗大概要快 1300 美金,时至今日,更好的质感 PEN 这个价格是我可以接受的。

这个时代,这个位阶的机身定价都变高。SONY a6300 比 a6000、Panasonic GX8 比 GX7,都是大约也增长了 40%,PEN F 大致也是如此,X-E2s 是性能没有什么变化,若有的话,我推估也是 30-40% 的涨幅。



怎么看待当红炸子鸡 X-PRO 2 与 PENF?
两台都是好相机(喂!)

我觉得两台相机不是同一个级距,但 X-PRO 2 跟 PEN F 都是极端特质化的相机。

X-PRO 2 大概是一台 X-T1、E-M1 等级的机身,然后配上非常特别的混合式观景窗;PEN F 则是稍低一点的级距搭配复古、质感的特色。

应该这么说吧,本格派、着重规格漂亮派一些的器材选择,应该会落在 X-T2 跟 E-M1 Mark2 这样的相机,预算有限一点大概就 a6300 跟 GX8。

选到 PEN F 跟 X-PRO 2 的话,一定是有某些感性的部分超越理性,我是这么看待的。

如果可以,PEN F 其实与 X-PRO 2 都是我会喜欢的相机,无奈财力有限,如果有人愿意借我,或者让我用 PEN F 交换一小段时间,我也很乐意分享想法。



PEN F 是怎样的相机?

我会认为 PEN F 大概是这个世代(a6300、GX8、X-PRO2),最被低估的无反光镜机身。

大家的目光多半放在它很漂亮、它很复古、它很贵,这我完全同意。

又是一台完全卖脸的相机吗?或许是 Olympus 自 E-M5 以来,速度上很多人都已经不再挂念,虽然不是最快(前面还有Panasonic),但大家早以习惯了,不会特别说对焦速度快,但实际上 PEN F 的单点对焦性能是相当好的。

镜头群、五轴防手振、特色的软件性能(LiveComp、高画素合成、梯型校正等),它很均衡,均衡的有长达两三年的时间,因此不觉得有突破性的变化。

它是相机界的帅哥,但不代表它没有内在,它均衡的很好。



由A7换回PEN F,不觉得是一种降级吗?

我是一个什么相机都用的人,只是更偏爱轻便型相机。

A7 系列蛮有乐趣的,很多原生 E 环镜头在画质跟特色上也非常棒,我喜欢 Batis、Loxia 这些新蔡司,FE 上面的 FE 55 跟F35 也很棒,更别提极致的 G Master。

这些都是在 Fujifilm 跟 M43 系统上没有的好镜头,更不用说一些奇妙的转接环,什么 Leica M 也可以自动对焦,Contax G、Contax N 也可以自动对焦…

但我仍不觉得用 PEN F 是种降级。



那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选择,M ZD 仍旧有非常好的镜头,而它们很小很轻便。

我现在把 PEN F 这样的相机当作第二台的机身,这台相机轻便好拍,要当作主力也完全没啥问题。

一直以来我都为了轻便而在诸多元素之间取舍,A7s 跟 PEN F 其实都是轻便的一种形式。A7s 在有限的体积内能拿到 135 片幅,转接也很有趣;而 PEN F 则是在体积、画质上更均衡的解法,所以我完全不觉得是降级。

这几个系统这样使用,老实说我并没有觉得各系统之间有决定性的差异。

想用的相机可以带来更多影像,这很重要,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三、Enthusiastic 狂热

PEN F 确实是一台漂亮的相机,外型也复古,这样一台有着漂亮脸蛋的相机,普遍上很容易被觉得是一台出来卖脸卖文青的相机。

但是。

如果真的只有卖脸,我也觉得 Olympus 实在也是固执到了一种极致了。



PEN F 发表的时候,我很好奇机身边缘那个圆形区块是什么?看起来实在有点类似可以透出来的观景窗。

位置安排刚好在电子观景窗的位置,但是老实说,用电子观景窗取景的时候,还真的很像从 RF 的观景窗取景。

后来才发现这其实只是辅助对焦灯,设计实在巧妙。




这阵子在用相机的感觉,我喜欢也最觉得 PEN F 特殊的地方就是那些转盘,金属的质感先放在一旁不提,阻尼我认为是一大重点。

PEN F 的阻尼我认为有经过调整,喀喀作响的声音跟略紧的阻尼,调整把玩的时候,让喜欢这一味的人把玩起来非常开心哪!

虽然拨盘转动的声音很过瘾,但是在录像来说是个缺点,调整选项时容易将这些声音录进去。

所以我觉得 PEN F 的这些拨盘设计上,比较靠近「拍照」的需求跟想法。



PEN F 有个原厂的握把配件 ECG-4,如果除了定焦镜以外还有使用 PRO 变焦镜头的话,在搭配性是相当好的配件。

这种相机延伸的握把配件以往的机种也有日本厂商推出,在 E-M5 一代跟 E-P5 都有,但是我认为原厂的完成度更好。

主要的理由在那个稍微往下切削的形状,中指可以很轻松的放在上面,而且不会卡到艺术滤镜的转盘。



PEN F在握持上大拇指在操作上是相当重要的一部份,大拇指可以控制到:曝光补偿、后滚轮、模式转盘、模式转盘下的拨杆,后方的所有按钮。





但是没有ECG-4握把的话,PEN F 会不会像个小砖块而难以握持呢?

其实不会,大拇指放置的位置后面的突起相当舒服且自然,平常的拎着相机也不会觉得困扰。

就算是个卖脸蛋的小生,PEN F 在拨盘质感、阻尼、还有握持上在这种体积下也已做到极致。



喀喀作响的拨动声响,这种操作感构成了PEN F使用时的基本元素。

我也觉得PEN F应该有试着将使用手动镜头当成是一个重要元素,机背上有一个独立按钮就是手动对焦时的放大纽(当然也可以自己自定义成别的功能)

不过真的要挑剔的话,PEN F的这些按键实在太浅了,已经没有OMD系列的防水膜了,按起来还是有一点隔靴搔痒的感觉。放大钮也太靠近menu按钮,如果能稍稍往上移动一点或许会更好。



用PEN F拍照的时候,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内建的EVF。

这EVF的放大倍率不高,大概0.62x而已,但能在这样的体积上能够塞进去观景窗,已经是很不错的设计。

OLED的显示颜色跟LCD略微不同,我比对的结果,EVF的照片显示跟Macbook Pro Retina屏幕上相当接近。



我对器材是很迷恋的,不过我不信仰大炮,也不信仰大相机。

我耽溺的其实是小型化的相机,还有每一个独特的操作感。

能让我一再带出去,优先考虑的,小型而画质好的相机像SONY RX1这种相机是一种选项,不管几次,拍出来的成品总促成我下次再带出门,一次又一次的循环。

另外一种,就是能燃起我拍照情绪的器材,PEN F就是这种相机。

触摸着相机的冰凉表面,转着拨盘,然后才按下快门,怎么想都是件愉快的事情。

就算不拍照,写东西没灵感的时候摸着相机或许也能激发一些火花吧!



这个时代还有什么厂商会做这种必须要摸到,甚至上手使用一阵子才能体会到的细节乐趣呢?Olympus在PEN F上做的,我认为就是这种事情。

米谷美久对于开发相机曾说过:「我所开发的很多相机都是非常独特的,所谓Olympus风格的照相机。我一直努力这样做的唯一原因,就是想要开发那种你不可能随处都买得到的相机。」

那种你不可能随处都买得到的相机,我想本意是具备一些独特个性的相机,而不是纯粹迎合职业需求的大众化相机。

米谷先生虽已远,但我认为PEN F就是这样的一台相机。

具备独特个性,而让你狂热的相机。

四、Advent of New Sensor

既然PEN F用上了新的2000万像素,那我们就来谈谈相关的表现好了(未免太随意)

可以这么说,这大概是我觉得最花时间,又最不喜欢做的一篇文章了,内文会有比较多的原图切切乐,但为了左证使用感,也只好做了。



块2000万的感光组件除了提升画素之余,也同时移除低通滤镜增加解像力。

在这个时代,像素战争已经到了一个极限,各家厂商也在高画素之余,想压榨更多解像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移除低通滤镜。

低通滤镜的作用主要在防止穆尔纹的产生,但同时也会减低解像力,过去由于处理引擎速度与技术上的不足,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穆尔纹,现在技术增进,即使移除低通滤镜,出现穆尔纹的机会也减少许多。

一般来说,条纹比较密集的场景象是屋瓦、纱窗、磁砖、衬衫纤维等场景比较容易出现。

下面这张寺庙的屋瓦上没有出现穆尔纹,目前使用PEN F大概拍了8000张左右的照片,绝大部分的场景都不太能感受到穆尔纹的产生,我觉得即使有特例产生,还是能信赖的使用,这点倒是没问题。



长久以来,Olympus(或者应该说整个M43)的用户一直都希望能有高于1600万像素的感光组件出现,有很大一部份就是为了解像力与较大图输出的需求。

PEN F的2000万,我想是足够应付这需求。

我裁了两张照片,应该是可以看出PEN F的进步,同样的,也让能逼出镜头本身的极限多一些。(猫咪拍摄的镜头是M.ZD 75mm、叶子是Leica DG 15mm)









PEN F跟E-M5 Mark2一样,都具备高画素合成的功能。

或许正是M43本身物理上的限制(以2000万来说,相当于全片幅8000万的像素密度),要直接达到4-5千万画素的话可能要等到135片幅亿万像素感光组件的来到。

Olympus则以高画素合成绕了个弯解决这问题。

E-M5 Mark2的高画素合成是4000万画素,PEN F进一步提升到了5000万。

这个模式需要连续拍摄8张照片,而且不能晃到,因此需要上脚架才具备实用的价值,但是实际的成品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我用PEN F、Voigtlander 10.5mm F0.95以高画素模式拍摄了下面的照片,我同时带了我另外一台相机RX1R II拍摄,RX1R II是原生4200万画素的相机。(照片我都传了原图)

由于焦段不一样,而PEN F的高画素模式画素比较高(5000万)所以我裁切的范围比较小一点,但即使如此,还是可以看出来这个模式在细节上比起4200万画素的RX1R II毫不逊色。




△PEN F高画素模式






△RX1R II


这个模式当然不是无敌的,还是有些使用限制,震动的控制是非常需要的,只要放置的位置不够稳定,就很容易出现合成的晃动。

如果Olympus能解决这个问题,而能够以手持拍摄,那就完全解决需要高画素时的窘境了。



△五千万像素模式因晃到而失败


其二:高感光度。

经过了一阵子的使用,我确信PEN F的高感亮度是有进步的。



PEN F的高感亮度部分,我认为进一步在ISO3200算是可用的范围,搭配防手振的机制,基本上我觉得在低光源的拍摄没什么很大的问题。

PEN F的高感亮度处理我觉得有比我手上的E-M5好上许多(废话...都四年了)。把噪声抹的干净是一回事,我比较欣赏的是不管高低感亮度,画面中本来的暗处(暗色系或者阴影等),PEN F在处理上都有进步。

以前E-M5 感亮度尽管再低,画面中有遇上暗色系的部分,也会将细节抹掉许多,PEN F改善了这件事情。





△PEN F@ISO 2500






△PEN F@ISO 3200


看到很多使用者都有提到PEN F的高感光度都比先前的1600萬感光元件大幅進步,我自己使用還有與E-M5 Mark II比對的結果,進步是有的,但不到非常非常大幅進步。

由ISO200至ISO1600差異不大,但從ISO3200開始在高感光度部分,細節上(摩艾像表面、底巾絨毛質感)與色飽和(色鉛筆),PEN F仍舊可以看出比較好一些。

但是我覺得差異最大的,是低感光度,光是ISO200部分,PEN F呈現的質感明顯就比E-M5 Mark II1出來的好上一截。

ISO400~ISO1600差異不大,我就直接只列ISO200、ISO3200~ISO25600了。

下面的圖依序先是PEN F,然後是E-M5 II。



@ISO 200




@ISO 3200




@ISO 6400




@ISO 12800




@ISO 25600


我本来其实对PEN F的高感亮度不抱任何期待,可说是完全没有,但是这些时间以来的使用,也算是打破我以往使用E-M5的经验。

必须说,整体来看,这片2000万像素的感光组件,不只是带来较高画素的解像力提升,在感亮度上也有了帮助。

这点进步虽然不是怪物级的猛进,但是确实是必要的进步。

PEN F不是一台高ISO能随便让人放胆乱跳来使用的相机,但是ISO3200~6400搭配五轴防手振,依旧在低光源能有相当好的成功率。

我喜欢PEN F的诸多因素,都是微小但确是必须的,外观细节之外,也绝对包含了此次到来的新感光组件。



五、Colour 色彩

终究还是要提起的。

只要讲到Olympus,自然还是要提起色彩的。



我其实喜欢这次PEN F的JPEG色彩。

倒不是说不喜欢手上的E-M5一代,或者是使用一阵子的E-M1,只是PEN F更合口味。

或许有可能是新感光组件的不同带来的差异,也可能是TruePic VII处理的方式不一样,总之,我觉得就是有些改变。



我相信感光组件的基础能力是有更好些。

有时候在逆光的环境下,曝光补偿甚至使用到了+2ev ~ +3ev,照片反而带点轻柔感,相当舒服。



从E-P2有i-Enhance这个色彩模式以来,我就很喜欢在旅行跟日常使用这个色彩模式。

某种程度上,它增强了照片的颜色部分,让整体变的比较讨喜,也不至于过于让饱和或对比过高,连人像部分也还算泛用,这是我喜欢的理由。



i-Enhance在PEN F上,看来也撷取了这六年多以来的经验,所以整体的演算看起来更理想了,尤其是一些斑驳、老旧的材质。

不全然都是很飞跃的鲜艳照片,或许也随着年纪增长,这样的处理着实更打动我一些。



每回,Olympus有个特色机种,所谓的「Olympus色」就要再提起一次。

想必是E-1这台老大哥的颜色样版放在那边,改用Live Mos那时,大家品头论足一番,直呼Kodak拍出来的才是具有魔力的JPEG颜色。



然后到了Micro 4/3时期,我们总还是追寻着同一个目标:我爱的Olympus色呢?

可是Olympus色到底是怎样的,至今没人说个准,有些认为只有E-1的才算,有些认为只要用上Kodak CCD就有相近的特色,而有些认为只有蓝天能展现所谓的Olympus色,总之…每个人心中有自己想象中、与喜爱的Olympus色。



我心中是没有固定的Olympus色的。

噢,或许一开始有,但后来慢慢的抛下这样的想法。

经历过这么多相机,我终于也是明白每一台Olympus的机身都有不同的颜色特性,就是有些不一样。

但我想基本特性没有变,这些机身搭配镜头拍起来,不管哪台,你就觉得这大概是Olympus所拍的照片。



我用E-M5的时候,觉得颜色的浓厚度上似乎比我手上另外一台E-1减少了一些,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因为这种兼顾轻柔但是却还是维持一定饱和度的风格,是过去没有的。

所以我开始享受着两种乐趣。



一种乐趣是每台机身有些许不同的颜色调性差异,每换一台,就还是有些不同的新感受。

另一种乐趣则是在不同中找到自己照片的调性风格,在不同中修整出一致的感受。



Olympus跟Fujifilm是许多数字摄影用户经常以「颜色」这件事情来提起的厂两个牌。

Olympus是漂亮的蓝天与风景颜色;Fujifilm则是过去制作底片的经验转换到数字照片上的成果。

这两间厂商一前一后,在数位时期可说是提到「颜色」时的前后期瑜亮。




PEN F我认为重新体现了Olympus当初让人喜欢的颜色表现。

即便是现在比较少看到人在网络上面讨论Olympus JPEG照片的直出发色,我仍认为Olympus的照片发色表现足以作为数字时代的一个代表风格。



我终究还是用了各家相机一轮,不知怎么搞的,我还是最熟悉Olympus,各种照片也最得心应手。

或许是熟悉,也或许就是当初喜欢这个调子才喜欢上这个厂牌。



『你觉得Olympus色是什么?』

我回答不出来。

因为在我心里每台不同的Olympus机身,即便是每台照片的颜色都不太一样,但对我来说,这些就是Olympus的颜色。

不会有一个是最好的,也不是非要什么颜色,但在这些不同的地方,就是带点熟悉的调性,驱使我继续拍照。



唉呀,虽然不是每台机身都买,但人生的道路上,好像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台Olympus的机身陪着。

所谓的Olympus色,也是伴随着我人生阶段的不同颜色吧?我是这么想的。

六、Daily 日常

我在关于PEN F的洋周报最后,写下了:『那么Olympus  PEN F,已在我生活的第一哩路上。』

PEN F是一台我会喜欢的相机,在经历这么多相机后。



这几年来,Olympus在无反光镜系统上有所斩获,不管是数字PEN的E-P系列或者是OM-D系列,或许是复古的影子太深,也让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间只会设计相机外观的厂商。

我承认PEN F是一台相当漂亮,在外观设计细节上也非常认真,但我还是不认为只有这样而已。先前的快问快答也提到我觉得PEN F是这个世代最被低估的无反光镜机身。



对很多人来说,PEN F是一台没有惊喜的相机;对我而言,PEN F则是一台将细节调整到最均衡的相机。



许多人的没有惊喜,不外乎是对焦不像许多厂商在这个世代有了进步,而PEN F并没有用上傲人的硬件技术,也没有更新的演算。

16MP往20MP的进步感觉也不算多,至于防手振,账面上也一样是五轴防手振。



Micro 4/3系统作为无反光镜系统的先行者,其实在对焦性能上很早就达到相当可用的速度(E-P3:2011、E-M5:2012),而不像其他有些相机直到这个时代才到达这个速度。

PEN F承袭这点对焦上的性能,在单点对焦的速度跟准确其实是足够日常使用,对我来说。

PEN F以目前来说,对焦它不是最快,但是足够,而且实际使用其实很明确。



拿着PEN F在街上的感觉很好,它精致不算起眼,就算凑着观景窗,人们也不怎么会有很明显的排斥感。

快门延迟比起以前有更好的表现,搭配自动对焦基本上没什么会漏失的画面。



我个人也喜欢PEN F的快门声。

PEN F的快门声不大,但是比起先前的机种,像是E-M5、E-M1与E-P5之类的机身,声音更爽脆一些。

要说模拟的话,倒是很有以前半格机的快门声感觉,不过震荡跟声响都小很多。



拨弄转盘的声响与阻尼、足够快的自动对焦性能、爽脆而震荡小的快门,这三样东西构成了我用PEN F的节奏。

每一个都不可或缺,然后每一次都让我重新领略日常的快门。



作为4/3与Micro 4/3的用户,这几年当中机身防手振一直是我很喜欢的功能。

从内建机身防手振开始,这个功能在这些年也获得了很多改进,从一般防手振性能到五轴防手振。

而五轴防手振也是不断的改进,至少同样规格上是五轴,我用起来PEN F跟E-M5在成功率与稳定度来说就是不一样。



PEN F在规格上或许不惊人,看起来都是小幅改进,但如果曾使用过以前的相机,我想应该能重新想起使用M43机身的感觉:均衡。

然后你在当初「均衡」的感觉,什么都加上一点,大概就是PEN F的使用感。



我喜欢PEN F这台相机,不完全是因为它的帅脸,我喜欢这个均衡之上,什么都加一点的感觉。

直到现在,我依旧奉行着喜爱的相机进入日常的个人准则。



若用着自己喜欢的相机,会比较愿意带出门,也容易拍到更喜欢的照片。

这世界上有很多种相机,有些相机值得信赖,你会拿来做为职业用途,或者是严苛的挑战;有些相机、镜头脾气很怪,用途特定,但是若能用上了就很对味。

以我来说,PEN F不太是这两类。

PEN F它是我会喜欢的相机,所以在许多相机之外,我会为它留下一个空位。



这个空位,就是每个不同的日常。

有时候是放松心情的第二台相机,什么都不做只是为了按快门。

有时候是旅行的主要相机,只因为我喜欢它在旅行中。

有时候则是步行与通勤的城市角落,因为它就带在身边。



不是什么猛烈的性能怪物、不是脾气古怪的怪博士,只是恰如其分的陪在身边,每个日常。

这是我从PEN F开始的,属于生活的每一哩路。

七、Soul of Art 艺术的灵魂



这样随手写着写着,文章也来到了第七篇。

想来简单聊聊PEN F特化的色彩转盘,该怎么说呢?这是我PEN F中最喜欢的功能,同时也隐约觉得或许这会是未来数字PEN系列与OM-D系列的分野之处。



有趣的是,字体的样式是倒置的,我想这是刚好符合我们朝下看的角度,刚好可以方便使用的人观看判读。



从E-30导入艺术滤镜以来,我就是艺术滤镜的拥戴者。这个功能开启了我很多关于拍照的新看法,以往认为照片尽量要一次拍好的想法,也转变成当下如何将滤镜纳入照片。

当年E-30将艺术滤镜放进去相机内之时,曾打出一个「Life is Art」的口号,在那个手机摄影与滤镜app尚未风行的年代,相机内多变的滤镜也让很多人拍得很开心。



不过经过这几年来,艺术滤镜的滤镜多寡并没有增加太多,每次若有更新,都仅仅增加一两个而已。

或许是察觉了这点,PEN F特化的这个艺术滤镜转盘,能自定义的部分比以往增加很多,成就的就是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

有限的滤镜,无穷的组合,显现每个摄影者的偏好,我想是这个转盘最大的功用。



我蛮喜欢PEN F的MONO单色模式,包含暗角、颗粒感都能针对喜好增减。

这几个滤镜模式下(Crt、Art、Color、Mono),有个从E-M5以来的功能,主要是能够针对亮部与暗部调整曲线。

曲线的调整实在是有诸多好玩地方,几个增减就能让画面变化很多。



这样的调整也能储存起来,以Mono单色跟Color模式来说都能储存三组不同设定。

出门拍照的时候,有时候是放松、有时候是旅行,所以我不喜欢把时间耗在当下调整设定,所以我会先摸索几组设定后就根据不同的场合套用。



黑白模式来说,亮暗处的曲线Hilight往上+的多一点,Shadow-多一些,能获得反差比较大的重手照片,面对逆光光景是挺不错的方式。



不过我还有个稍微特殊一点的搭配,我有颗用了很久的C mount:Zeiss Tevidon 25/1.4。

原本就是有特别个性的超老镜头,搭配这些滤镜的调整更添许多变化。



Color模式下,我有个设定是减少了大部分颜色的饱和度,只留下蓝色系附近饱和多一点,我喜欢用在城市的散步速写。

稍微苍白,有点冷漠,但是总还是带点颜色描绘这些陌生又熟悉的城市角落。







在发表时,有很多使用者不喜欢这个转盘,我见过很多讨论跟留言,希望这个位置能够自定义其他的功能。

Olympus将滤镜这件事情,藉由摆在特化转盘,给予了它在机身内的重要角色。

我认为若能延续下来,也是数字PEN与数字OM两个系列的相机能够有更明确的分隔:PEN 悠游于日常,用艺术滤镜;OM-D则更具职业或专业用途,像是景深合成这样的功能。



很早以前,相机内建的艺术滤镜意味的只是画质不佳,颜色不自然的玩物而已,这点直到E-30的那些完成度相当高的滤镜以后才有比较大的改变。

随着数位时代的推演,滤镜不再只是相机专属,手机上的应用更是普遍。



很多人的想法直到现在仍与当时候一样。

「一张照片就该藉由机身一次拍好,滤镜什么的也尽量不要使用。」

我喜欢这个说法,因为我也曾经历过这个要求自己能够在有限的环境下用技术让照片完美的阶段。



只是后来在巴黎,让我走上了另外一条路子。

多变的天气让我磨练出了欣赏天候不同带来的特质;不断的博物馆游历让我了解到我终究须在这些直出的照片找出属于我自己的特质。

或许找的是灵魂吧。



也或许,跟我的个性一样,我的照片同时有两面在拉扯。

一面拘谨,有时稍微偏执的希望能够拍出最好的生活照;一面则自由,希望在方正的照片稍微走出自己的路线。



尽管我喜欢用艺术滤镜丰富风格,我同时也有很固定并喜欢的后制风格。

但这些风格,其实并不是「修正」的体现,而是「补完」的展现。



这些照片,尽管没有用滤镜,也都是我满意的照片。

是滤镜让原本的好照片加了分,而不是我靠滤镜让拍坏的照片变的好一点。



一张照片的构成,有很多种形式。

有时候就在快门按下后就完成;有时候快门按下之时只是一个准备步骤;而有时候,快门按下后还得多放一段时间。



直出照片是一种方式;边构图边思考怎么套用艺术滤镜是一种方式;在摄影师独有的风格下后制,也是一种方式。

但不管何种形式,总是每个摄影师追寻艺术灵魂的样貌。



关于滤镜,我是这么认为的,在套用滤镜的同时,不是补救你的照片,在表面之外,这些滤镜能让照片背后的灵魂更完美。

艺术滤镜与直出照片,终究只是一个通往完美影像路上的手段。总别耽溺在表现手法后,失去了你想阐述的含义。

快门虽说只是一个瞬间的片刻,但事前的准备,与事后更完善它的步骤,全都是通往追寻美好片刻的途径。

你可明白,这些追寻着稍纵即逝的片刻,这种态度,也将是一种承诺。

那是一种艺术的灵魂,一种对于美和自己的追寻与承诺。

八、沙漠中的一口井



时间过得很快,写着写着又来到了尾声。



面对PEN F,情绪还是有些复杂的。PEN F是一台看起来感性,实际上是理性的产物。

经典外型造就了它的感性元素,隐藏底下的是平衡的理性性能。



我一直相信着相机是一个特别的器械。我们总为相机的工艺、性能所著迷,但要用上它,却得用上我们个人的观点。

所以关于相机,关于摄影,我们讨论器材,却也在规格之外欣赏作品,并期许能拍出好东西。



买了PEN F不久后,有个朋友在某个场合碰面,一见到我就说:「唉呀,你又回Olympus了,真像是你会用的相机。」



是阿,这些年来我用了一些相机,也有很多是我所喜欢的,但不知道怎么搞的,心中总还是为Olympus留下一个位置。



我人生的第一台数字相机,是Olympus的高倍变焦相机C-730uz,很久很久以后我才买了E-1,这台单眼相机跟GRD陪我度过了精神富足的巴黎日记

因为这些相机,驱使我去了解诸多厂商,也包含Olympus他们做相机的精神跟历史,建构出了我的喜好。



蒋勋这么说着故乡:「一个地方之所以会让人回去,是身体里有忘不掉的记忆,有了记忆,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回来。」



我想对于厂牌的喜好,也能用这句话来形容。大概就是欣赏、了解、尔后认同,尽管有时离开,那些认同感跟喜好是不会改变的。



无反光镜这几年来很受大家的欢迎,在这个缩小后的方块里面,厂商们有更多的空间让经典的外貌重新在数字上重现。



对于这个数字时代的复古浪潮,我是这么认为的。

一台相机之所以会再以复古的形式再现,是因为人们脑海里有忘不掉的回忆,有了回忆,时代在怎么推移,熟悉样貌仍旧会回来。

E-P1就已经是这个熟悉的样子,直至七年后的今日,Olympus才真正的把PEN这个经典带回数位。



PEN F是一台在数字时代里面,各方都平衡的机种,不全然会变成职业用机,但日常与旅行,对我来说早已超乎需求。

尽管是熟悉的样貌,却又紧密的链接在数位时代里,PEN F是这样打动我的。



你觉得摄影的乐趣是什么呢?



有时候,是工作的场合中具备了一定拍的到的信赖感。



有时候,是生活的信手拈来,专属你我的日常样貌。



有时候,是每种器材,相机与镜头多变的组合,把玩在手上构成的协奏曲。



无反光镜系统的出现,把庞大的单眼相机让人望之生畏的隔阂消除许多,有时复古,有时可爱,有时轻巧,有时稳重。

这些相机并不是单一的故事。



这个小小的黑盒子,有无穷的可能乐趣。

PEN F打动我们的可能是对于质感、复古样貌的坚持与设计,有些相机强调的是全方面的性能提升,有些相机强调的则是简单能使用,也有些相机强调的是能以少少的预算负担就能享受换镜与拍照乐趣。



相机真的很有趣哪!

我们说着的,不是同一个故事。

就是这样的多变性,成就了让人欣羡的快门。



我犹疑不决却任性,一直以来,总任意妄为的在挑选自己的相机。

理性多一点的时候,我想试试看性能怪兽的强力对焦与高速连拍,也想试试看片幅大的魅力。

感性多一点的时候,不会想太多却被某些相机吸引,拿到手了才让自己适应这些相机。

这些在手上的相机,有些理性、有些感性,尽管任性的选择,却都是我想要的。



PEN F是一台我会喜欢的相机。

它不是完美无瑕,但是我喜欢。

也因为这样的喜欢,我让它跟着我走进生活的深处。



小王子书里面有句话这么说着:『沙漠因什么而美丽呢?是因为它在某处藏了一口井。』



对我来说每个快门都是在沙漠中追寻着这口井,生活并不完美,但却不代表它不美。

生活中的每个美好快门,不管几次,都能让我清醒,然后耽溺。



时间过得很快,又来到了尾声。

文章终究会结束,而专属拍照的日常,追寻美好的每一哩路,才正展开。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我也要评论

发表评论

*

* (保密)

Ctrl+Enter 快捷回复